2018/11/04
行動支付經常被大家作為「用手機付錢」的一種廣泛代稱,但其實「用手機付錢」這件事,也因為綁定方式、技術、法規等等問題,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
A:行動支付
在台灣,行動支付就是讓手機作為信用卡的載具,呃、載具這個詞可能有一點難懂,但簡單來說,你可以把你的手機想像成你的信用卡卡匣,你的卡片資訊全都儲存在你的手機中,此時雖然你付款的途徑是將手機拿出來逼信用卡,但就效用來說手機=信用卡,而對於店家來說,他要透過手機行動支付收到你的付款,就必須具備有感應式刷卡機
行動支付服務代表:Apple Pay
(圖片來源:Apple)
B:第三方支付
那第三方支付又是什麼呢?其實在台灣,我們比較容易把第三方支付跟以下會提到的電子支付搞混!普遍定義第三方支付是它是「我向店家買東西,但因為彼此缺乏信任,因此找來可信賴的第三方中間人,消費者把錢給第三方中間人,當消費者收到了產品,店家也會從中間人那獲得他應有的收款」這個實支實付的支付方式,是由經濟部監管,第三方支付所能做到的就是交易代收付
第三方支付服務代表:Paypal
(圖片來源:ecommerce)
C:電子支付
電子支付能做的事情又比第三方支付來得多,電子支付則歸金管會管轄範疇,我們使用者,可以透過電子支付將錢轉給別人!ANYONE!電子支付中使用者會有自己的帳戶,可以將錢存進電子支付的帳戶中
電子支付服務代表:街口支付
(圖片來源:街口支付)
※ 將手機作為信用卡載具的支付方式→行動支付
※ 我太不放心我的錢會不會確實被交與到店家手中,所以找了大家都相信他不會拿了錢就跑路的第三方中間人保管並代為付款→第三方支付
※ 既具備第三方中間人幫我付錢,又可以把錢存到這個App裡面然後快樂地用手機轉帳給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三姑六婆老闆同事教授同學.....→電子支付
在台灣這三個支付方式監管以及依從的法源也有所不同,金管會對於這些支付方式有著非常嚴格的管控,這樣你有懂了嗎?(而且法條很難讀懂)
再來一個大家聽到名字會覺得「J個是?」,但其實我們根本每天都在用的「電子票證」,電子票證又是啥呢?舉個例子:一卡通。(好了這回合可以結束了哈哈哈)
電子票證也是把錢存到卡片裡,但是這個卡片可以不是信用卡,也就是說持有這張卡片的標準很低,獲得入場券的方式根本是你具備自理能力就可以擁有,想想看拿到一張一卡通有多難?簡單到沒人性吧?電子票券呢,就只能儲值、付款,但它「本身」無法轉帳唷
舉例來說像是一卡通跟LINE Pay合作,它就像是虛擬的一卡通,讓你可以在LINE Pay上用一卡通裡的錢去轉帳給親朋好友,但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的話,這個例子的情況其實有點複雜,主要是因為一卡通獲准兼營電子支付,也就是說它有通過台灣電子支付的相關法規,可以拿來轉帳給親友,而LINE Pay跟一卡通的合作,也因此具備了轉帳給親友的電子支付的功能啦
再延伸一個小小的話題,因為可以「兼營」的關係,因此會看到說第三方支付兼營電子支付,也可以說是擴充了它的功能,但通常不太會看到行動支付「兼營」第三方或是電子支付啦~
按照順序來,行動支付的使用方式相較之下簡單很多,打開你的具備NFC的機種,進入手機或3C裝置中的錢包,把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的卡號、到期日、安全碼輸入進裝置中,以後付款時採用感應信用卡機的方式付款即可
(安全問題部分,行動支付採用的付款技術,是把你的信用卡資訊換成一連串代碼,而你付款時根本沒人能看到你的卡片資訊,也能降低被盜刷風險)
第三方支付跟電子支付雖然在法規、或是「能做什麼事」這兩點上有所區別,但因為二者都是透過App來付款,這也是讓它們有點難以區分的地方,第三方跟電子支付都要依靠另外下載的App才可使用,大多採用QR Code或是條碼掃描的方式進行付款
電子支付的話,因為還有要將錢存進帳戶中的問題,平台單位要通過的法規檢驗比起第三方支付還要更加困難,不過沒關係,我們一般人只要記住:電子支付可以轉帳給親朋好友,第三方支付只能付錢給店家就可以了
其實採用現金、信用卡或者利用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或電子支付來付款,都是大家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好壞,我自己是因為不喜歡在身上帶太多現金、領錢也不喜歡一口氣領太多,加上覺得從包包裡面撈錢撈信用卡很麻煩,所以才踏上「用手機付錢」這條「不歸路」,這種事情依照大家習慣就好、不用勉強自己,畢竟在台灣其實付款的場域相對單純,而且最終結果都是花錢XD(啊!但用信用卡或是這些各種支付,很多時候會有額外優惠可拿就是了,比起現金付款有更多紅利~
你也開始集點了嗎?引爆消費革命的「點數經濟」
以下有兩個情境:
以上勾勒的幾個日常生活的場景,大家是否也相當熟悉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相信你已經瞭解「點數經濟」的魅力。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報導,獲取一個新客戶的成本要比把東西賣給現有客戶多出5到25倍。不僅如此,現有客戶遠比新客戶樂於多支出67%的金額進行消費。簡而言之,「客戶忠誠度」計畫是一件做了不會後悔,也的確能夠獲得回報的投資。
有高達82%的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忠於品牌,有鑑於此,諸多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客戶忠誠度」計畫上,開始考慮他們在官方網站、社群媒體之外,還必須特別做些什麼,以保持和客戶之間的緊密關係,並確保這群具有貢獻度的客戶可以和自家的商品、服務產生關聯。
點數經濟,便是在這樣的思維下應運而生的產物。以國內三家規模最大的便利商店統一超商、全家和萊爾富為例,他們各自集結旗下數千門市的力量,卯足全力衝刺虛實整合,同時也鼓勵會員開始集點。根據統計,他們每年所締造的點數兌換商機,早已超過一百億元的規模。
全家便利商店商品本部部長黃君毅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他們從2017年4月將點數貼紙轉換為App的會員點數,短短20個月就培養出460萬名會員。會員的貢獻度可想而知,客單價也較平均值高出六成,對營收的貢獻度從15%成長至25%,可說是相當驚人。
統一超商的App下載人次達600萬;OPENPOINT點數除了可在五千多家門市、App兌換商品外,還可進行點數互換、虛擬贈禮和抽獎活動等,自2014年以來會員數每年皆翻倍成長;而萊爾富的會員數也突破百萬大關,其中六成來自於Hi-Life VIP App,這股威力同樣不容小覷。
無差別支付的時代,點數經濟逐漸改變我們的消費模式,但其實這些虛擬貨幣其來有自,並非新近的產物,之所以最近受到重視,其實是因為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使然。一如國立臺灣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所言,「未來,可能是虛實貨幣無差別支付的時代。」
HAPPY GO行銷暨業務副總經理李明城曾指出,自2017年以來點數市場的關鍵發展有三大重點:第一個重點是支付工具在臺持續發展,第二個重點是轉點風潮興盛,從銀行、里程累計延燒至通訊平臺,第三個重點則是點數虛實整合,線上兌點風氣熾熱,尤以超商的贈禮最受歡迎。
再看看點數經濟的幕後推手,則以30和40世代的消費族群為主力。甚至女性還比男性來得多,顯見這些消費族群不但普遍具有大專學歷和高消費能力,也相當嫻熟於科技工具的應用和虛實整合的購物模式。
李明城副總認為,點數經濟之所以可以持續活絡,與民眾消費生活的完美結合是一大關鍵。誠然,虛實之間的融合,帶來的是各種便利的服務。而透過App或行動網頁所記錄的點數消長,則帶動了「隨經濟」(Ubiquinomics)的發展。
所謂的「隨經濟」,係由新任文化大學校長盧希鵬所倡議,意指透過智慧科技的發展,消費者可以很方便地在隨時、隨處都可以輕鬆購物。盧希鵬校長表示,在「隨經濟」的時代,時間將成為新經濟中的有限資源。因此,任何能夠節省時間的構想,都有助於提高附加價值。
你是否也很好奇,同樣是賣咖啡,為何大家就喜歡去星巴克?莫非星巴克的咖啡豆格外高級,抑或烘焙手法特別講究?有些學者、專家開始做研究,並得出以下的推斷:星巴克賣的其實不是咖啡,而是提供高雅空間與時尚氛圍的絕佳體驗。
按照同樣的邏輯,在「隨經濟」時代所引爆的點數經濟,其實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消費革命──從傳統貼紙進步到虛擬點數,不只是載具的進化,更是客戶忠誠服務的再升級。
點數經濟正夯,你也開始集點了嗎?